“数字赋能红色记忆,设计传承闽都文脉”主题研学采风开启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建引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师生近日赴福州鳌峰坊红色文化遗址群。开展了一场以“数字赋能红色记忆,设计传承闽都文脉”为主题的研学采风活动。师生们先后探访了李世甲故居、鳌峰书院、高士其故居及于山景区,通过实地调研、素材采集与创意研讨,将传统文脉与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设计实践。
李世甲故居:探秘大漆非遗,传承匠心之美
步入修葺一新的李世甲故居,展厅内陈列的漆器作品流光溢彩,从剔红雕漆的繁复纹样到犀皮漆的天然肌理,从传统器皿到现代艺术创作,全方位展现了大漆“千年不腐”的技艺传承。其中由 “壹品大漆” 作为国礼设计制作单位打造的大漆展品更是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这些承载着文化交流使命的国礼之作,以精美绝伦的造型、绚丽变幻的漆面,生动展现出大漆工艺登峰造极的技艺水准与绵延千年的文化底蕴。
经过讲解,大家深刻体悟到每一道流程背后所凝聚的匠人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将从大漆工艺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中汲取灵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融入非遗元素,让传统技艺在数字媒体时代焕发新生。

鳌峰书院:寻访文脉摇篮,点燃数字革命火种
作为清代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承载着“经世致用、崇文重教”的闽学精髓。师生们通过实地考察书院建筑格局、楹联题刻及历史展陈,深入理解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书院“海纳百川”的学术胸怀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为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养分。
专业教师现场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媒介不仅是技术工具,更应成为延续文化基因的载体。学生们将探索数字活化设计路径,运用“数字文脉”的思维进行专业实践作品。

高士其故居:追寻科学报国路,解码生命启示录
在科普巨匠高士其故居,其带病撰写百万字科普著作的事迹令师生动容。作为一位因科研实验感染病毒而瘫痪的科学家,高士其以顽强的意志坚持科普创作,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传播科学知识,被誉为“中国的霍金”。
故居内陈列的手稿、著作及历史照片,生动展现了他“科学救国”的理想信念与红色情怀。有同学提出,可以基于Unity引擎开发一款互动式科普小程序,用户通过点击高士其故居的虚拟场景,触发其生平故事或科学知识的动态解说,增强参观的沉浸感。

于山揽胜:寻迹红色精神,重构数字艺术新篇
作为福州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于山景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师生们重点考察了戚公祠、补山精舍、摩崖石刻等历史遗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红色故事。戚公祠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爱国精神令人动容;补山精舍曾是辛亥革命福州前敌指挥部所在地,见证了福州光复的历史时刻。
这些红色印记为数字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素材。于山的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教材,更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富矿。我们鼓励学生将技术应用与价值观传递相结合,让设计作品既能服务福州文旅推广,又能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更强化了用数字技术传承红色文化的专业使命感。通过实地探访鳌峰坊四大文化地标,师生们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数字寻根"之旅:在李世甲故居感悟海军将领的赤子之心,于鳌峰书院触摸闽都文脉的千年智慧,从高士其身上汲取科学报国的精神力量,在于山景区追寻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这种"红色基因+传统文化+数字创意"的三维研学模式,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开辟了"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创新路径。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