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苗”种出产业发展“千金方”
春日暖阳,生机涌动。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村党参种植示范基地,村民们往来穿梭,他们采挖秧苗、精细移栽种植,一幅以党建为引领、以“绿色药材”为抓手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蟠洪河畔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蟠龙镇聚焦全县“三个示范县”建设,坚持绿色发展,依托全镇资源禀赋,创新推行“党支部联营共建”机制,探索形成“组织联建、产业联营、利益联结”的党参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为破解传统单村产业发展难题,整合龙湍、砖壁、关家垴等村资源,打破地域壁垒,打造蟠龙镇特色产业联盟中药材联营共建栽植育苗示范基地,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蟠龙镇龙湍村党参种植基地,晨露未晞的空气里浮动着微苦的药香。村党支部书记郝志国俯身捏起新挖出的种苗,用指尖捻着白色的根茎,“这些种苗都是我们自己培育的,长得壮实,也没有病害,成活率很高。”他身后的梯田里,覆膜机缓缓驶过,村民在覆好膜的地块上紧锣密鼓地栽植着,“在驻村帮扶单位——市人大常委会的帮扶下,我们村种植党参已3年,今年我们培育的党参种苗除自己用之外,全部供给了周边乡村,在节省运费的同时,确保了成活率。”
蟠龙镇的党参种植历史久远,从最初的各村零散种植,到现如今跨村连片种植近千亩,初步形成了育苗-种植-采收-销售产业链条。为在全镇推广党参种植,蟠龙镇成立了中药材联营共建党支部,采取组织联建的方法,积极构建以镇党委为主导,中药材联营共建党支部牵头实施,村党支部联建共建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围绕做大做强党参产业,我们充分发挥产业党建联盟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聚合资源的作用,组织开展产业发展座谈、人才技术交流、市场信息对接、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蟠龙镇党委书记崔路鹏说,“这样不仅解决了各村产业碎片化、技术分散化、市场风险高等问题,同时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从单打独斗向融合发展的转变。”
与此同时,蟠龙镇不断深化联农带农模式,优先吸纳脱贫户参与田间管理,建立技术能手“1+N”帮扶机制,培育本土种植能手。拓展市场渠道,积极对接中药材交易市场,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同步对接高校、科研单位等帮扶资源,构建“基地直供+电商直播+药企订单”立体销售网络,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引导在生产技术革新、销售模式创新、产品优化出新上下功夫,结合中药材初加工建设项目,打造育苗-种植-采收-销售全产业链条。积极探索跨域产业协作,按照地域资源禀赋,通过品牌共建、渠道共享实现资源整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龙湍村村民郝润田种植中药材已有四五个年头,是远近有名的“药材能手”。早年,他也和许多村民一样,仅靠种玉米维持生计,收入有限。后来,在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下,他通过流转土地,尝试种植党参等中药材,收益逐年提高。“政府不仅有补贴政策,还提供技术培训,让我们种得放心、卖得省心。”郝润田高兴地说。
行走在蟠龙镇中药材种植基地,看着已破土而出的种苗,崔路鹏表示,蟠龙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好产业党建联盟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利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形成全镇中药材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聚势成链、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真正让中药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赵海鹏)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