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

3月29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来自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指委的资深专家,来自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计8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式设立二十年来的成就与经验,共同交流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的路径与方法,共同探讨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开幕致辞

会议开幕致辞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主持。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致开幕辞。

权衡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传承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学术主阵地;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系统谋划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引领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与党的创新理论同向同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崔唯航致辞指出,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理论工作者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切实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研究,对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习研究和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阐释、重大问题研究、学科和教材体系建设、壮大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先进的思想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理论思维,需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利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有利于全党全社会更好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有利于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主旨演讲

会议主旨演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姜佑福主持。国家教材委员会马工程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顾海良,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辛向阳,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吴晓明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姜佑福研究员主持会议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领航作用之间存在一定落差。为此,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根基、核心、结构要有清晰、明确、深刻的认识,要扎根中国、立足时代,在赓续中华文明和引导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厚植思想学术根基,关切人类未来,弘扬时代精神,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高质量发展,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有效发挥学科领航作用。

顾海良在演讲中指出,二十年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正式设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独立一级学科建设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引领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学科的核心、根基、框架、结构,历经几次调整,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二级学科布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不断提升其学术性学理性的同时,还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思想,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时,还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视野和世界性影响。

李君如在演讲中指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他以邓小平理论的体系构建和学理研究为案例,分析指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首先要解决好逻辑问题,即找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主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构建,其次是解决好学术学理问题,即把文件语言转化为有着学术和学理支撑的理论语言,再次是解决好话语问题,即用党的领导人的语言来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李君如认为,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辛向阳在演讲中指出,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抓手。他认为,关键是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进行综合性研究,系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方法论、列宁的世界观方法论、毛泽东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滋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自主吸收借鉴国内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颜晓峰在演讲中指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基础工程、战略工程的重中之重。研究宣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我们要根植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把体系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统一起来,把学理论证和实践论证结合起来,从思想的创新性、理论的科学性、学术的支撑力方面着力,在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打牢面向实践的学科、学理和学术根基。

吴晓明在演讲中指出,当今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有待对实践中已经展现出来的事物加以理论探讨和学术钻研。他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当今时代人类整体发展,都有着世界历史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当今时代条件下,面临着特别重大的学术任务,就是深入到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现实,把握住这个时代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学术上、学理上、体系上对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加以深刻阐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基本任务。

分论坛一: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专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场由《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曹宁华主持。九位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边界、使命担当、自信自觉、自信自强,以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新文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挑战机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祝黄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要准确把握“四个分清”。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学科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规划,找准学科定位,凝练发展特色。最后祝院长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没有内在的规律可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有哪些规律?”“如果有规律,我们是不是在按照规律进行建设?”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宋进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自信的“根基”在于从“四个选择”到“三个为什么”。“底色”来自“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结构”上包含意识形态、方法形态和学术形态的统一。“历史”则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李大钊主讲的唯物史观课程。进而在此基础上,宋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需要自觉的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推进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集群(学部)部长王永贵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需要基本的定位,定位、定向、定标和定力。必须在规范性的前提下,推动科研队伍、科研创新能力、教学体系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稳定有效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必须做到“五大体系”的协调推动:学科体系上实现综合发展和特色创新,学术体系上做到“问题与破题”,话语体系上实现“分众与精准”,人才培养体系要不断“开拓与创新”以及实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杜玉华结合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学科边界不明确的问题,指出学科建设中必须加强规范性建设。杜教授回顾了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设立过程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党史党建学学科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服务的重要任务。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各个二级学科和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下各个二级学科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科边界和研究方向。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大文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40年的发展经历了1985年到1995年期间的起步奠基,1995年到2014年的深化改革以及2014年至今的创新发展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陈教授指出新时代的法治教育,要秉持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教育理念,构建以法治素养为目标,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法治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义务为重点的法制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模式。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德育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首先从根本理念、主要路径、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上梳理了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内涵,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以及队伍建设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及其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学科融合。为此,首先必须要推动面向实践融合性课程创新的改革,丰富选修课程体系。其次要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和育人,改变管理机制与模式。最后要形成学科交叉体制,完善资源配置和成果评价机制。

《社会科学报》社长、总编辑段钢指出,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学科建设立足点问题上必须要夯实理论基础、立足时代的现实背景并且学术研究需要具备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视野和能力。在人才评估问题上不仅要有量化的评价标准还要建立非量化的评价标准,在做好量化和非量化标准平衡的基础上更注重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评估。在思想性问题上则要尽力避免思想性的空场,必须将思想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思想的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维国指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需要把握好五对关系: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党的治国理政的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关系。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五对关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更好的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冯莉认为,基础知识成熟化、历史知识体系化以及意识形态建构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体系建设最为迫切的三大问题。要解决这三大问题需要一种既是意识形态化,又是知识化和理论化而且是日常生活化的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体系建设应该同时包含学科体系的专业性和话语体系的综合性。理论阐释要和日常生活化中的诸多的思潮形成和谐共振,从而成为共识,并且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人民大众所掌握。

分论坛二: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专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专场由《哲学研究》编审黄慧珍主持。九位专家分别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状况、理论资源、学科基础、学术标准形塑、内在逻辑指向、知识体系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阐释学维度、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转变、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特征、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仰海峰指出,哲学发展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理论思想的维度,二是社会存在的维度,从二者的内在关联与循环去看历史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启示。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指向,需要在这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展开,通过建构一个以思想和时间为坐标的知识地图,一方面展现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的思想线索和知识架构,另一方面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通过学科化的研究和概念性的反思上升到体系化学理化的高度。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民族研究院院长邹诗鹏指出,当今世界正从过去的全球一体化转向有限全球化或区域全球化,我们需要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理论资源,一方面要回归经典,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要将经典作家思考的问题再问题化,针对当今现实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不断激活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资源,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思想回应当今世界和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理论内涵。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山大学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进平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三者间存在着类似套娃的层层递进的关系。从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被视为一种普遍主义的哲学和意识形态。要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必须缓解历史唯物主义中物质决定论的意味。要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避免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化,需要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主义维度做相应的限制。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于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应当从新中国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蒋永穆教授认为,我们党在各个时期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中已或多或少涉及这些问题,他从思想史、经济史的角度梳理了新中国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史,指出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应当解决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经济与社会的平衡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日新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夏莹回顾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的发展历程,指出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对经济结构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前者是以劳动和资本的对抗为核心展开的批判,后者是资本逻辑成为显性逻辑后的主体生成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今天面临着历史、实践和政治的贫困,虽然贡献了诸多理论范式,但还是走向没落,这是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慧芳以DeepSeek和《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两个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为例,指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科技层面创新驱动的结果,而应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成果,她进一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科学统筹与协同攻关相统一的组织应变力,二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协同的要素内聚力,三是战略谋划与高位推进相衔接的规划执行力。充分发挥这三大优势将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效能。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政部主任、编审王春磊基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宣传阐释性研究和学术性研究二者之间没有一个明晰界限这一现状出发,给出了三点思考: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应以学理化作为其内在规定性。二是学理化有六项基本要素:问题意识、学术框架、推进式的逻辑论证、学术化表达、通行学术规范、具有价值增量的研究内容。三是应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标准,将学术研究、理论宣传、智库咨政作出区分,建立具有辨识度和认可度的学术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十年来学风、文风的变迁,指出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术论文八股化,一般学者难以写出具有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的论文;二是理论未能与实践充分结合,导致学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一些学者受限于西方的学科体制,未能充分认识到建立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这些问题他建议,应当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改善学风、文风的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权达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项阐释学的活动,从不同环节看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作者的问题,还原作者本身的意图和读者阅读时附加的意义二者孰重?二是文本的问题,理解应当从文本出发,还是从读者的问题视域出发?三是读者的问题,理解是读者主观前见与作者本意的视域融合,但这种融合是否有合理的限度?四是阐述有效性的问题,正解与误读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标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

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方松华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陈祥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编辑王兴辉分别就“学科专场”和“学术专场”这两个分论坛进行了研讨情况汇报。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教授张占斌与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

张占斌在演讲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要面向实践,在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推进。他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便由被动转向主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拓展,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认识误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更加迫切需要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实践要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前的核心任务是要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

韩喜平在演讲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经了二十年的发展,在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也面临很多挑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理性支撑不够,有待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是整体性推进不够,我们要增强对现实问题的整体性的理论解答;三是科学性不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着眼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为此,他认为,我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使命担当,就应当在强化引领性、提升整体性、加强学理性、突出实践性、落实自主性、增强本土性上下功夫。

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具体承办,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基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领导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博士生导师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列席会议。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相关文章

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2025-04-17

首个体育金融服务指导意见 专家这样说 2025-04-17

太原市多举措推动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16

西安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政史地教研组跨学科系列实践活动二 2025-04-10

2024—2035,“三农”干什么?怎么干?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