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立法供给 助推广东现代化建设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协同进行大负载大尺寸料箱搬运。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通讯员 罗艳 摄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检查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图为阳江市阳西县海岸线。南方日报记者 张令 摄
4月9日,全省2025年立法工作会议召开。会上透露,省人大常委会今年共安排审议法规项目19项,其中继续审议6项、初次审议13项,另外还安排预备审议项目21项。
记者梳理发现,省人大常委会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推动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省域样板为牵引,2025年度立法计划围绕广东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所需,将着重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的立法供给。其中明确,要积极实施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深入推进“小切口”立法。
制定粤港澳大湾区
轨道交通发展等条例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为更好推动“一国两制三法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2024—2027年),明确每年推出2部左右大湾区法规,当年便制定出台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均为内地首次就相关问题开展立法。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继续积极实施好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深入推进大湾区“小切口”立法,充分吸纳港澳的政策经验,在统一技术性标准、建立资讯通报和共用机制、做好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等规范衔接上下功夫,加快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条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海上搜寻救助合作条例、促进粤港澳气象合作发展条例等法规的制定。
在省人大常委会今年安排的21项预备项目中,也包括制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发展条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商事调解条例等法规。
开展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
立法研究
开创广东发展新局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优势所在、使命所在。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多部法规,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竞争公平性、商业便利性和市场活跃度,以更好引导、推动、规范、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例如,针对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制定低空经济发展条例;聚焦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制定出台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制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条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等法规。
当前,广东正加力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相继涌现。为加强数据资源管理,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通和应用,助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省人大常委会今年将加快研究制定数据条例等法规,及时开展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立法研究。
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着眼全方位扩大内需,省人大常委会计划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快递条例、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条例等法规,以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全面促进消费。
加快制定县域经济振兴条例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如何以法治力量护航“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县域振兴是关键。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加快制定县域经济振兴条例,助力县域这个战略支点全面强起来。此外,还将尽快完善新颁布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地方性配套法规,抓紧开展我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第四次修订,并密切跟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进程,全面梳理我省生态环保领域法规制度,为衔接上位法打好基础。
一体推进兴业强县富民,离不开历史文化资源的赋能和高品质生态环境的支撑。今年3月底,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河湖长制条例,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岭南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江河安澜、碧水长清的幸福河湖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聚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今年省人大常委会还将跟进推动茅洲河流域、练江流域、桑浦山保护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等市域协同立法,支持梅州、肇庆、湛江、潮州等市在暴雨灾害防御、跨流域水环境保护、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与相邻省份有关市探索跨省域协同立法,推动形成一批符合广东实际、服务广东需要、体现广东特色的区域协同立法成果。
■链接
广东人大去年制定修改法规、决定18件
2024年,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围绕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强化法规供给,共制定修改法规、决定18件,审查批准设区的市法规、决定66件,备案经济特区法规34件,立法呈现聚焦中心、注重质效、敢于创新的鲜明特点。
围绕做实“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全国首个落实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专项立法计划——粤港澳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2024—2027年),明确每年推出2部左右大湾区法规,涉大湾区立法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向“小切口”“精细化”转进。去年,省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是内地首部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打造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支持体系的法规;制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构建起急需港澳药械申请、采购、进口、配送、使用全流程监管机制,将“人等药”变为“药等人”。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去年,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科技创新条例,率先规定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职务科技成果全流程单列管理、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等40多项制度措施。此外,省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全国首部技能人才发展条例,系统规范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机制,为更多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竞相涌现、创新创业提供法治支撑。
2024年是广东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一年。去年,省人大常委会率先制定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对整合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开发经营异地项目、固化“补改投”经验做法等作出全面规范;制定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条例,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转移协作模式。
一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广东绿美生态,去年制定林长制条例,着力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督严格、保护有力的工作机制;修订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条例,规范安全监管,强化应急管理,预防核事故发生,减轻核事故危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省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人大履职的题中应有之义,去年修改了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制定或修改了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法律援助、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等条例,着力提升公民权益保障法治化水平,进一步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法治堤坝。
本版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陈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