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擎动千亿级园区发展——“解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开阳经开区
开发区是工业发展的主阵地、主载体。近年来,我省把开发区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开发区发展质效、增强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加快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为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强力支撑。聚焦体制机制改革、要素保障、产业集群等方面,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推出“解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展示全省各开发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的积极作为。
开阳,因“磷”而兴,是全国著名的三大磷矿之一,全县累计探明的磷矿资源储藏总量达19亿吨,素有“中国绿色磷都”的美誉。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贵州开阳经济开发区(下称开阳经开区)立足“家里有矿”资源禀赋,以及位处贵州省中部重要的息烽-开阳-瓮安-福泉磷化工产业走廊的中心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进一步放权赋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做好“磷”文章,推动现代化工主导产业加速发展。

开阳经开区
近年来,开阳经开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重点开发区”、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开发区等荣誉称号。形成了基础磷化工、精细磷氟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为千亿级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理顺管理体制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是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开阳经开区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兴。2024年,开阳县委、县政府印发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推动经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体制改革,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进一步放权赋能,解决过去开发区建设出现统筹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与属地行政区职责关系尚未理顺、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疑难杂症”。
一是精简。深化“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二是赋能。全面厘清管委会主责主业,赋予国有平台公司更多发展资源。三是剥离。将园区投、融、建、管、运,以及社会事务剥离至国有平台和属地乡镇。
这样一来,全面“瘦身”的开发区,更像产业集团而非“机关衙门”,才能集中力量抓产业谋划,招引服务企业,推进项目建设。
改革不止于此。
——坚持“园区事园区办”,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各县直部门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将经济管理权限下放至开发区,按照企业全生命周期梳理涉企基础事项,最大限度优化事项办理流程,确保招商项目快速落地;
——成立“一办五组十专班”,围绕“手续办理、要素保障、现场推进”三条工作主线,落实“四定五早”,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加强政策解读和服务指导,帮助企业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基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安达科技厂区
开阳经开区通过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升级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擦亮“贵人服务”品牌,让营商环境成为招商引资的最大吸引力。
如今的开阳经开区,正一步步撕掉部门行政标签,树牢“企业至上”的服务理念,让开发区多“民气”、少“官气”,努力探索一套以“去行政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打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做优“人”文章
有人才有一切,拼发展就是拼人才。
本着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开阳经济开发区坚持人才优先,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淘”的鲜明用人导向,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施“能上能下”的全员聘任制、“有降有增”的绩效工资制、“能进能出”的考核淘汰制,彻底打破“大锅饭”和级别限制,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不拘一格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开阳经开区深化“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优化调整开发区内设机构,设置了产业发展、招商安商、建设开发等9个部门,通过“全员选、全员考、全员聘”的方式,面向全县、全社会招考竞聘了一批懂业务、本领强的年轻干部和专业人才。
据开阳经开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朱佳运介绍,去年开发区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后,九大部门的正职平均年龄下降7.1岁,专业匹配度达80%;新增专业人才12名,新增研究生学历干部2名、本科学历干部13名,平均年龄下降4.07岁。
做优“人”的文章,开阳经开区选聘精兵强将到开发区,始终围着产业转、围着项目干,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能。

开阳经开区项目建设提速
比如产业发展部,扎实抓好工业投资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2024年,工业投资达47.9亿元,在贵阳市排名第一,开阳磷化工产业集群成功获“2024年度贵州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
又如招商安商部,该部配齐人员后,全力开展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成功引进了全省首家特级资质采矿企业中煤矿山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落地贵阳市首个百亿级项目贵州磷化集团“磷硫钛铜铁锂氟耦合循环一体化项目”,有序推进5个30亿级以上项目落地建设。
接下来,开阳经开区将在优“体制”上持续发力,建立健全“人”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强化干部作用发挥,用好“选考聘”工作机制,让“精兵强将到经开、好人好马上园区”,着力培养一批敢干实干快干会干的“四干”型干部,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堡垒”。
大抓项目厚植产业发展沃土
春日的开阳经开区,项目建设提速,工业引擎轰鸣不息,产业发展朝气蓬勃。
贵阳富开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无卤阻燃剂及年产1000吨五氧化二磷项目,生产厂房、仓库、综合办公楼、污水处理厂、消防水池、设备用房均已封顶。预计今年6月,该项目的土建部分完成施工后,便可以进行设备进厂安装调试。
在我首个生物农药技术研发项目现场,贵州清原农冠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忙着进行一期项目收尾工作。目前,厂区的各类设备均调试完成,待该公司取得生产许可证便可投产。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是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开阳经开区与各县直部门紧密协作,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针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在资金、手续办理、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办公、向上对接等举措,及时协调解决,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数据显示:2024年,开阳经开区聚力生氢氧化钾、清原绿色农药、PPA系统填平补齐等13个项目开工,中伟5万吨磷酸铁锂、邦盛5万吨磷酸铁、新天鑫磷碳化工技改等8个项目建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聚力生化工开阳一期10万吨氢氧化钾项目
开阳经开区招商安商部副部长刘文欢告诉记者,与“十三五”末相比,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98.9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286.81亿元,增加近3倍,年均增长30.5%。
从过去以黄磷、磷酸为主的基础化工,到现在以食品级磷酸盐、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精细化工,随着“磷”文章越做越精,开阳经开区现代化工主导产业开启高端化发展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建
编辑 何涛
二审 牛波
三审 陈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