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钻石婚书” 拍摄古装写真 年轻人宠长辈“有一套”
罗湖一家餐厅的包厢里,喜庆的氛围中,年逾八旬的吕奶奶被孙辈们簇拥着,双手接过烫金的“钻石婚书”时,皱纹里都漾着笑……这些被称为“反向仪式感”的温暖举动,让爱有了更生动的模样,也让长辈在细碎时光里,重新拾起闪闪发光的快乐。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仪式感消费”在代际情感表达中持续升温,尤其是“90后”“00后”,正用生日派对、盲盒惊喜、拍古装写真等新潮方式,给长辈创造满满仪式感。

▲陈诗妮为长辈策划的周年纪念日聚会。
老照片配新节日
爷爷奶奶“高光时刻”
罗湖一家餐厅的包厢里,“95后”陈诗妮举着相机轻声提醒:“阿公阿嫲,看这里!”镜头中,年逾八旬的吕奶奶正轻轻抚摸着烫金的“钻石婚书”,身边的老伴林爷爷对着镜头比起姿势,略带羞涩。
这场温馨的钻石婚庆典,缘起于陈诗妮偶然翻到的一本旧婚书。她回忆,那本婚书纸张早已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阿公当年写下“愿相守一生”时的认真笔迹依然清晰可辨。看到那行字的瞬间,她鼻子一酸——从泉州到香港再到深圳,阿公阿嫲靠摆摊、做小吃拉扯大三个孩子,一辈子都在为家人奔波。他们总说“过日子不用讲究仪式”,但在陈诗妮看来,长辈们内心同样渴望被珍视。
为了这场庆典,陈诗妮悄悄联系了亲朋好友,从筛选餐厅、定制“钻石婚书”,到准备气球装饰、预订低糖蛋糕,事事亲力亲为。她特意选了阿公喜欢的正红色桌布,又嘱咐蛋糕店为爱吃甜却怕胖的阿嫲减少糖分、多加水果。庆典当天,亲人们唱着祝福歌,把“钻石婚书”像颁奖般递到两位老人手中,老两口的笑容里满是欢喜。
陈诗妮说,回家的路上,阿公阿嫲一路念叨着“太开心了”,之后几天更是逢人就讲孙辈为他们办庆典的事。如今,阿嫲把收到的花束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阿公将“钻石婚书”仔细裱好挂在床头。“他们嘴上说着‘太浪费钱’,眼里的光却藏不住。”在她看来,这场仪式,让爷爷奶奶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爱有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策划跨省旅行
带长辈解锁“人生第一次”
“趁长辈还走得动,多带他们看看世界”,成了不少年轻人的共识。无论是带八旬奶奶赴京拍太后装,还是陪退休父母游山水,一场场特别的旅行,藏着年轻人的心意,也让长辈解锁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次”。
“00后”孙青雨的手机相册里,83岁奶奶穿着绣游龙祥云的太后装,在故宫红墙下踮脚张望,阳光落在银发上,笑容比花还灿烂。这组照片是奶奶人生第一套彩色写真,如今放在房间里,取代了70岁时提前拍的黑白遗照。

▲孙青雨带奶奶体验古装拍摄。
说起这场旅行的缘起,孙青雨告诉记者,那是一次偶然的决定。当时她要去北京看演出,望着行程表突然心里一沉:“我能为自己的爱好跑千里,却从没好好陪奶奶看世界。”她想起奶奶这辈子没出过远门,手机里除了身份证照片,连张笑着的照片都没有。“看到北京有太后装写真,我就想,要是带奶奶去试试,那该有多好!”念头一出,她立刻订好了车票。
孙青雨回忆,她从深圳赶回江西老家接奶奶,连夜转车到南昌,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老人坐飞机赴京。她印象很深,奶奶第一次坐飞机,起飞时紧紧攥着她的手,眼睛闭得紧紧的;可飞机平稳后,又忍不住偷偷扒着舷窗看云,“那好奇的样子像个小孩。”
孙青雨告诉记者,五天旅程里的“第一次”太多了:奶奶走进人民大会堂时红了眼眶,坐缆车登长城时哼起了山歌……都被她悄悄拍了下来。“最有意思的是穿太后装的时候。”她笑着说,化妆师给奶奶描眉画眼、换上绣龙凤的太后装后,老人对着镜子打量半天,轻声跟我说:“像电视剧里的样子呢。”
同样带长辈出远门体验新鲜事物的,还有春节带父母旅行的“90后”宫婷。父亲退休后,她策划了广西、贵州环线旅行,想让全家过个“新派年”。

▲宫婷带父母体验骑行。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让她暖心的是,父母对这个计划格外支持,父亲甚至主动提议“自驾边走边玩”。旅途里的细节,藏着身份悄然转变的迹象。宫婷说,小时候被爸妈塞满零食的行李箱,如今换成她为父母准备的枕头、保温杯,妈妈总追着问“穿什么衣服、带什么东西”;更让她心头一软的是父亲丢背包的插曲——父亲帮拿背包时被窗外美景吸引,下车时忘在接驳车上,发现后像犯错的小孩般手足无措,“那瞬间突然懂了,曾经为我遮风挡雨的人,现在需要我来照顾了”。
宫婷说,这场旅行没有家务缠身,没有亲戚应酬,一家人在陌生风景里互相依赖。父母会问她软件怎么用、支付怎么操作,聊天时不再盯着手机,话题也多了起来。“对退休的他们来说,这种陪伴或许比礼物更珍贵,我们也终于有机会,把藏在岁月里的爱慢慢回馈给他们。”
专家观点
最好的仪式感是找到“爱的共同频道”
“年轻人用汉服写真、旅行盲盒给长辈创造仪式感,本质是一场温暖的情感回流。”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广东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委员、深圳家庭教育研究院智库专家高秋凤认为,“这是很好的信号,说明年轻人开始主动反哺情感,为家庭关系注入活力。”
在她看来,这种新潮表达背后藏着代际关系的新变化,核心在于用心注入情感,关键是找到“爱的共同频道”。高秋凤认为,“年轻人花时间精力为长辈打造惊喜,这种‘被重视’的感受能直接带来幸福感。”对于能接纳新鲜事物的长辈,穿汉服、拍写真等新奇体验更能激活活力,“这些打破日常的尝试,能让长辈重新感受生活的新鲜感。”但她也提醒,仪式感效果因人而异:“经历过物质匮乏的长辈可能抗拒‘花钱搞形式’,觉得不如红包实在。这时候要懂‘爱他如是’,就像给不懂汉语的人讲中文,频道不对再用心也难被接收。”
在长期的家庭研究中,高秋凤发现,传统代际情感表达多以“实用型物质馈赠”为主(如红包、保健品),而当下年轻人更倾向于“体验型精神馈赠”。她举例说,有年轻人坚持每周带父母外出就餐,一开始父母总会念叨“外面又贵又不卫生”,但时间久了,反而会主动问“这周去哪儿吃饭”。“长辈其实是可以被影响的,关键在于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持续表达心意,哪怕过程中会有分歧。”高秋凤表示。
针对思想观念差异较大的长辈,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潮仪式感、避免“自我感动式付出”?高秋凤给出建议:年轻人策划仪式时可以“提前说好规则”,比如旅行前就和长辈约定“不纠结价格高低”,这样能减少很多矛盾。“仪式感的形式并不重要,核心是让长辈感受到‘你心里有他’。哪怕只是陪他们拍张合照、耐心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只要用心去做,就是最好的仪式感。”
深圳晚报记者 林咪玲 实习生 吴雪玉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