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家加入香港城大,“想在气候科学有所作为的人,会去中国”
【文/观察者网 邵昀】
据香港《南华早报》5月19日报道,英国地球科学家、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新任院长本杰明·霍顿(Benjamin Horton)表示,中国对气候科学家来说颇具吸引力,因为中国愿意投入资金大力支持环境研究,且在政府支持下,中国绿色技术发展迅速。他认为,中国是“气候科学的巨大希望”。
据介绍,霍顿此前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环境学院地球科学教授,并担任南大新加坡地球观测研究所主任。他本科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在英国杜伦大学取得地理学博士学位。霍顿还曾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任教,并曾入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士。
“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美国、英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度过的。我之所以想来这里,是因为我想在中国工作——它是一个超级大国,而且支持环保。”霍顿告诉《南华早报》。
霍顿表示,在不少其他国家“缩减相关努力”的时候,中国却“持续投资绿色技术和植树造林”,这让中国成为各地气候科学研究人员的科研宝地。
“如果你是一名年轻的科学家,希望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真正有所作为,你会选择去哪里?”霍顿说,“你会考虑去中国工作,因为中国一直有成为世界科学领导者的雄心,并在设施、基础建设和教育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

资料图:霍顿 《南华早报》
他指出,中国设定了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也带来了更多研究机会。“如果中国实现净零排放,它将是唯一一个能对全球所有人产生影响的国家。”霍顿称,其他国家要实现类似的全球影响力,只有通过类似欧盟、东盟等区域组织的互相合作才可能做到。
报道提到,尽管美国曾在政府层面有所后退,但霍顿认为,美国过去几十年来在气候科学领域的数据采集共享工作,仍让其他国家难以轻易取代美国的角色。不过,他也看好中国气候研究的发展。他表示,近年来中国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不断增加,显示出中国在气候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英国《自然》杂志今年2月最新更新的自然指数榜单显示,过去一年内,在地球与环境科学研究产出方面,全球前20名机构中有15所来自中国,中国科学院位居榜单第一。榜单上排名最高的美国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分别位列第18和第19位。
与此同时,年初开启第二任期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退约将于明年1月27日生效。此外,特朗普上任后还宣布停止对减缓气候变化相关项目的大笔拨款,解雇了许多气候或环境事务相关的官员和专家,并指示政府部门内部禁用“气候变化”相关的用词。
报道说,霍顿计划在香港城大成立一个气候研究中心,希望其成为香港高校气候科学家的一个枢纽,同时也吸引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他强调,没有稳定的气候,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可言。“我需要快速推进一些工作,因为我们正处于气候问题的关键时刻——我们不能等个十年。”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非营利的“全球能源监测组织”(GEM)的“全球光伏发电追踪”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光伏发电项目的装机容量为38.6875万兆瓦,约占全球总量的51%,居世界首位。美国以7.9364万兆瓦、11%的比例位居第二。第三是印度,装机容量约为5.3114万兆瓦,占比7%。
NASA网站一篇文章日前指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的太阳能发展尤为迅速”。按照GEM追踪的数据,从2017年到2023年,中国的光伏发电能力每年激增近4万兆瓦,可谓“前所未有”。有美媒说,这远远超过了排名第二的美国的增长速度,美国在同一时期每年增加约8100兆瓦光伏发电能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