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清风拂莘川——河南卢氏县创新农村集体“三资”“1155”监管模式纪实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张海军 葛云里
豫西卢氏,古称莘川,意即草木繁盛、人民辛劳,现今卢氏广袤丰饶。山水林田湖草沙……甚至明媚的阳光和用之不竭的风能,都是集体资源;村组拥有的生产大棚、村室校舍、设备农具、道路水渠……都是资产;惠农补贴、项目资金、集体收入,资金更以亿计。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千家万户利益、关系民生福祉,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监管却是一个难题。
就连村里一棵树,以前竟然有村民组长两次“收钱”私吞。范里镇某村一棵根茎35厘米的柏树,被本组一居民盗伐,随后该居民将赔偿款2000元交给组长吴某某,吴某某既不上缴财政也不进行公示;更离奇的是,吴某某后又联系木材商贩来到县城,将执法机关查扣、返还集体的这棵柏树卖了2000元,还故意隐瞒卖树事实。吴某某最终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守好护牢、用好用活农村集体‘三资’,锻造清廉村组干部、筑牢乡村振兴根基,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我们压实责任、加强监管、总结完善,创新农村集体‘三资’‘1155’监管模式,让清风正气充盈莘川大地,让干部清白、做事清正,让群众可感可及。”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说。

严的基调
治贪腐刹歪风
卢氏地处豫陕两省交界秦巴山区深处,4004平方公里的辽阔山川林海葱郁、层峦叠嶂,宛如一道道秀姿天成的画屏,遮挡着人们穿透远方的目光,却无法阻挡纪检监察机关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力量。
2024年以来,卢氏县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中“揭盖子”“挖根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的“蝇贪蚁腐”相继受到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歪风邪气得到有效治理。
——集体收入个人保管支配,绝不姑息!东明镇某村六组组长张某某,收到集体门面房第一年租金33696元,用于个人消费和资金周转,其后两年则分别伪造虚假《房屋租赁协议》,隐瞒部分租金收入,张某某违纪所得被追缴返还集体,并被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无独有偶,横涧乡某村二组组长杨某某收到企业支付的地面附属物赔偿费4.6万余元用于个人开支,直至两年多后才退还群众,杨某某受到记大过处分。
除了这些明目张胆侵害集体和群众利益外,有的村组干部则把“黑手”伸向国家惠农补贴资金。范里镇某村党支部书记韩某某授意两名组长将集体的耕地列入退耕还林项目,两名组长分别套取3.2万余元和6000元,部分用于组下事务开支、部分滞留个人账户长达5年之久,韩某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同为范里镇的另一村党支部书记张某某先后5次套取或安排套取光伏发电收益款共计2万余元,用于该村开支,张某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还有的村组干部则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做手脚”。一村干部把老村室房顶、原村小学楼顶出租用于光伏发电,故意隐瞒收取的租金;还有村组干部私自出售山坡上的坟地使用权,收入长期不缴财政账户。
林林总总、触目惊心!对侵害集体利益、侵蚀集体资产的违纪违法行为,卢氏县绝不容忍、加强监管、集中整治、迅速查处。2024年以来,卢氏县共排查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449个,其中财务管理类118个、资产管理类272个、集体经济合同类59个,目前已完成整改444个,正在整改5个;查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违纪问题120个,其中立案68件,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理150人、党政纪处分78人,追缴资金416.57万元。
廉的本色
显担当树正气
农村集体“三资”是农民群众的“家底”、乡村振兴的基石。彻查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违纪违法行为,狠刹歪风邪气,守护集体利益,群众拍手称快。如何科学监管,引起了卢氏县纪委监委的高度重视、深入思考。
农村集体“三资”领域涉及面广、形成期长、数量庞大。随着社会发展,一些资产、资源可能得到开发利用,以前长期闲置、群众熟视无睹,这就为少部分心怀“山高皇帝远”侥幸心理的村组干部谋求私利提供了可乘之机。卢氏县加强监管成立专班,县级专班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县内各村(社区)“三资”管理处置工作;县纪委监委督促各乡镇成立监管专班,整合各部门力量,调配村监委会、群众代表等监督力量,协同作战、同向发力,解决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力量不足问题。
“不仅是组建了‘一专班’,同时开发了‘一平台’。”卢氏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李庆锋说,“这就解决了‘有人抓’和‘有抓手’问题。”卢氏县开发应用的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监督管理平台,强化科技赋能,实现全程监管,达到财务透明,防止资产流失。
近日,在卢氏县官道口镇将军山村,记者观看了应用演示。这个“平台”完善了农村财务管理系统、新型经营主体管理系统、产权交易系统和网报支付、财务公开、合同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纠错管理、监测预警、手机APP等9个系统,实现资产资源、合同、财务三者关联,形成业务闭环,同时还和国家相关平台衔接、实时同步,实现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有人员、有平台,还要抓住监管关键点。“经过深入调研乃至复盘研究,只要管好‘五本账’,就能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卢氏县监察委员会委员常大伟说。
一是盘清“家底账”,动态清产核资。截至目前,脱贫攻坚形成农村集体资产总值28.86亿元,2024年卢氏县收到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资金3.9亿多元。通过盘清“家底”,沙河乡寨子村还收回了流失多年的39亩土地。二是管活“集体账”,实现“政”“经”分离。全县集体经济资金2.77亿元已经从财政资金中分离出来,实行记账代理制、处置背书制,既保障财政资金、集体收入“该管必管”,又保障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安全灵活”。三是晒出“收支账”,财务公开透明。除了利用公开栏、群众会、明白纸、微信群及时公开外,还通过平台网站和二维码扫码公开,还可下载APP实时调看,每笔收支都让居民明白放心。四是消除“隐患账”,立体监管防范。多种渠道明察暗访,重点查纠资源发包、资产处置暗箱操作和收入不记账等突出问题。五是做实“奖惩账”,激发发展活力。将村组集体经济收益和村组干部报酬补贴挂钩,明确可以拿出不超出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净收益的20%,用于村组干部奖励。

创新模式
见实效管长远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领域监管是个大课题。卢氏县纪委监委在案件查办中发现,有了“一专班”“一平台”“五本账”,还要做好业务指导、提升人员素质等多项工作,切实保障农村“三资”安全有序运营、得到有效监管、促进乡村振兴。为此,卢氏县明确并压实五方责任。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指导监督和服务农村“三资”管理,指导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固定资产登记工作、提高“三资”监管平台使用率;县财政局负责指导各乡镇财政所做好资金管理和财务人员培训工作;县社工部负责指导、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公示工作;县审计局依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财务管理进行审计监督;县纪委监委对涉及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进行查处。
“我们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242.9万元,其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收入117.3万元,村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官道口镇将军山村党支部书记张爱霞说,“这两年,村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智能果品分拣车间、果汁生产线,带动发展秋月梨2000多亩,还实现了果品出口。村里发展变化的背后,是村里‘三资’管得好、用得好,根本上看,还是县里有一套好的监管办法。”
张爱霞所说的监管办法,就是卢氏县总结完善、探索创新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1155”模式:一专班、一平台、五方责任、五本账。
2024年卢氏县首先在10个乡镇68个村(社区)进行试点,群众满意率、干部认可度达到了100%。最直接的变化是,反映村组干部经济问题的信访几乎绝迹,全县信访总量下降20%以上。同时,集体经济迅猛发展,官道口镇全镇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100.76万元。
卢氏县迅即将农村集体“三资”“1155”监管模式推广到全县19个乡镇232个村、39个社区,全县村组集体收入、支出账目规范,产权清晰、核资精准,“三资”运营安全,充满活力。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达到314个,全县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社区)达到24个,122个村(社区)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占比77.2%。
农村集体“三资”“1155”监管模式,已在莘川大地扎根,带来的是乡村清风扑面、干群关系和谐、群众安居乐业、发展花艳果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