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深读|找回曾经的辉煌,张为忠与浦发银行的新路

2023年9月,接手浦发银行时,张为忠56岁。在此之前,他在建设银行干了28年。掌舵一家股份制银行,对于他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再出发”。

宝刀未老。再出发的张为忠决定带着业绩萎靡的浦发银行再出发。

他提出“数智化”战略,重新更换了领导班子,不断发起“攻坚战”……

2023年,浦发银行业绩数据进一步下探,净利润下降近三成。这一年,这家诞生于黄浦江畔的股份行30岁了,三十而立,未来还能否“立”得住?张为忠说,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4年是张为忠掌舵浦发银行的首个完整年,也是他与新行长谢伟搭档的首年。业绩终于逆转:归母净利润452.57亿元,同比增长23.31%,增幅创12年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连续5年下降,不良贷款率为近10年来最低水平。

一连串向好的数据向外界传递“新浦发”的诞生。不过,“回血”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营收比4年前高峰时仍少200多亿、零售业务营收下滑、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珠三角及海西地区业绩“失守”……光鲜的业绩总数据之下,仍有着诸多挑战等待着新班子一一去破解。

“奋力一跳”

张为忠喜欢用“奋力一跳”来表达对未来工作的期许。

在2023年年报中,谈及2024年工作,他说:“奋力一跳谱新篇,乘势而上开新局”。在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他又展望2025年:“抢抓机遇、奋力一跳,全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名片,全力打造浦发银行核心竞争力,全力完成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浦发银行的业绩也确实在2024年实现了“一跳”。

去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07.48亿元,同比减少26.86亿元,下降1.55%;剔除上年同期出售上投摩根股权一次性因素影响后,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5.55亿元,增长0.9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2.57亿元,同比增加85.55亿元,增长23.31%。据了解,这一净利润增幅创近十二年新高。

在此之前,浦发银行业绩曾持续萎靡多年。

财报显示,2020年,浦发银行净利润出现了0.99%的小幅下滑,此后便开始“一蹶不振”,2021年至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三年都是负增长。尤其是2023年,营收同比下滑8.05%,净利润同比下滑28.28%。

据了解,张为忠来到浦发后,从多个方面对浦发银行进行了改革。

战略层面,2023年提出了“数智化”的概念,2024年,这一战略进一步丰富。

经营层面,不断发起“攻坚战”。2023年9月,开展“百日攻坚”,2024年初又启动“春季攻坚”,狠抓投放、营收、综收、清收四大目标,打响业绩“保卫战”。

领导班子层面,该行高管也陆续换新:去年,浦发银行行长谢伟,副行长康杰、丁蔚、张健任职资格陆续获监管部门核准。今年,公司业务总监汪素南、金融市场总监薛宏立的任职资格也获得监管部门核准。

张为忠会给每一个年度定性,比如,他说2023年是“我们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一年”,2024年是“‘数智化’战略的开局之年”。对于2025年,他定性为“战略提升年”。

他强调了“多维布局”,比如,要把握关键产品创新、关键项目攻坚、关键领域突破;要围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分布带做好布局规划;强化集团协同,打造整体旗舰;强化出海服务策略,把握跨境投融资、跨境并购、跨境避险等业务机遇;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加速推进干部人事改革,配套推进考核方式改革等。

浦发银行董事长张为忠。

“三明治夹心”的增收难题

成效是显著的,但往深处看,隐忧依然存在。

在去年一季度业绩发布会上,张为忠曾这样形容自己眼中的股份行——“三明治夹心”。

“我在大行工作了很长时间,体会较多。”张为忠说,国有大行幅域宽广、结构合理、综合竞争力强。地方性金融机构,属地化更清晰,根植性很强。股份制银行处在“三明治夹心里面”,需要“定位准确、战略清晰、打法得当、路径可行”,通过战略和创新双轮驱动,把质效、能级、效率充分带动起来。

定位上,浦发银行宣称要打造“长三角自己的银行”“银行业数智化转型新标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名片”。

战略上,浦发银行“数智化”战略已经明晰,包括5个浦发专属的概念:“五大赛道”“五数”“五大体系”“四大策略”“三大保障体系”。

打法上,浦发银行重点布局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财资金融“五大赛道”。去年在这5大赛道上,浦发银行产出了不少亮眼数据。

以财资金融赛道为例,去年浦发银行个人存款余额达到15503.83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33%;管理的AUM个人金融资产余额3.88万亿元(含市值),当年净增1978亿元。私人银行方面,公司月日均金融资产600万元以上客户规模近4.9万户,管理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超690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3.95%和9.52%。子公司浦银理财总产品规模为13195.78亿元(含受托管理规模),较上年末增加3011.74亿元,增长29.57%,位居同业前列。

但不能忽视的是,其零售金融业务营收净收入同比下滑了14.40%至544.35亿元,且降幅较2023年的4.70%有所扩大。

零售贷款不良率也在攀升。根据财报,去年末浦发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从2023年末的1.42%增长了0.19个百分点至1.61%。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个人经营贷款两项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双增”;信用卡及透支不良率增长了0.02个百分点至2.45%;“消费贷款及其他”不良率则从2.78%下降至2.28%。

营收增长乏力并不仅仅存在于零售这一个板块上。从整体来看,在息差收窄、减费让利等大背景下,浦发银行营收大盘存在增长动能不足的情况。去年其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同比下滑3.14%、6.69%。且利息净收入已经连续5年下滑,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则连续4年下滑。

相较之下,“其他净收入”额度和占比在增长。去年,浦发银行其他净收入达332.15亿元,占比达到19.46%。据了解,“其他净收入”主要包括投资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汇兑损益等,并非主业,属于“靠天吃饭”,具有高波动性。比如,投资收益依赖市场行情,汇兑损益不可控,如果市场逆转,可能导致营收骤降。

未来,能否通过数智化转型稳住主业营收基本盘,同时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处于“三明治夹心”中的浦发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

浦发银行近年营收和净利润情况。

资产质量的面子与里子

营收下滑,为何浦发银行净利润却大增?

细究财报,可以发现,其去年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减少了73.83亿元。计提信用减值损失是指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坏账,提前建立风险储备池,抵御未来资产恶化。

计提减少一定程度上增厚了利润。但这是否意味着浦发银行资产质量改善?从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两个重要指标来看,确实如此。

财报显示,截至去年末,其不良贷款余额为731.5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0.44亿元,连续5年下降;不良贷款率1.36%,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最低水平。

但银行的资产质量又不仅仅看不良,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等正处于“观望期”的“伪不良”也是衡量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

关注类贷款是指,虽然存在一些可能对履行合同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但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付本金、利息或收益。它是不良贷款的“预备役”,占比提升意味着未来风险的增加。

去年末,浦发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265.07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了8.02%;占比也从2.33%提升到2.34%,且已经连续三年走高,2022年和2021年分别为2.19%、2.17%。

与同业相比,浦发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超过了平均水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平均为2.22%。

与股份制银行相比,浦发银行关注类占比也偏高。去年末,招商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为1.29%,中信银行为1.64%,兴业银行为1.71%,光大银行为1.84%,平安银行为1.93%。

此外,浦发银行去年末逾期贷款为1108.96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了95.69亿元,占比也从2.02%提升至2.06%。

重组贷款也出现了猛增,从2023年末的8.64亿元增加到2024年末的369.32亿元,占比也从0.02%上升至0.69%。

所谓重组贷款,是指由于借款人发生财务困难,为促使借款人偿还债务,对借款合同作出有利于借款人调整的贷款,或对借款人现有贷款提供再融资,包括借新还旧、新增贷款等。

分析称,短期来看,重组贷款为借款人和银行争取时间,避免系统性风险;长期来看,不排除演变为“僵尸贷款”的可能,加剧资源错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重组贷款大增或与口径调整有关。在财报中,浦发银行称,该行对重组贷款口径进行了调整,报告期末按《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相关规定统计。

但是与同样按照《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相关规定统计的银行相比,浦发银行重组贷款额度和占比依然偏高。比如,招商银行去年重组贷款为248.26亿元,占比0.36%;兴业银行为275.40亿元,占比0.48%;中信银行为296.01亿元,占比 0.52%;光大银行为219.59亿元,占比0.56%;民生银行为264.01亿元,占比0.59%。

箭镞”与“弓背

在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浦发银行员工数量也发生了变化。

财报显示,不包含控股子公司,去年末浦发银行共有员工59859人,其中从业人员56760人,服务外包人员3099人。与2023年相比,去年一年浦发银行减员847人,其中从业人员减少257人,服务外包人员减少590人。

分机构来看,去年减员人数最多的是总行,共减员385人,减员比例达到4.27%;其次是信用卡中心,减员297人,减员比例为2.77%;珠三角及海西地区减员人数为240人,比例为4.46%,在各地区中减员比例最高。

也有部分地区人员增加,比如长三角地区增员45人,西部地区增员52人。

根据财报,浦发银行珠三角及海西地区是指广东、福建地区分行。在该地区,浦发银行共有广州分行、深圳分行、福州分行、厦门分行四个一级分行,所属机构合计为220个,较2023年减少了两个。

人员和机构数量减少背后,是该地区业绩的“失守”。财报显示,去年浦发银行在珠三角及海西地区营收为123.23亿元,同比下降1.84%;营业利润则为-6.29亿元,而2023年为50.69亿元,占比为12.44%。也就是说,一年时间,浦发银行广东和福建市场业绩“变脸”,从贡献超一成的营业利润变为亏损。

为何会陡然“变脸”?进一步分析发现,去年浦发银行在珠三角及海西地区的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等均较2023年有所下降。但导致其利润由正转负的主要原因却是营业支出里信用减值损失大增。2023年这一数据为32.59亿元,2024年却陡增至93.90亿元,足足多出了61.31亿元。

同时,该地区的消费投诉量大增。去年,在浦发银行消费投诉总量下降8.69%的情况下,珠三角及海西地区消费投诉量却增加1199件,增幅达到16.28%,占总投诉量的比例也从1.89%上升至2.41%。

营业利润出现亏损的还有浦发银行西部板块。2023年该板块营业利润为13.78亿元,2024年则为-6.82亿元。其营业支出里,信用减值损失增加了26.45亿元。

两大地区信用减值大增,营业利润为负,是否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不良有关,浦发银行未在财报中披露。

与这两个地区业绩“失守”相反,浦发银行总行的营业利润出现了逆转。2023年,总行营业亏损14.25亿元,2024年则扭亏为盈,营业利润为136.68亿元。根据财报,2024年,总行信用减值损失减少了175.20亿元。

据了解,在区域策略上,浦发银行正力推“箭型”策略:以胡焕庸线为弓弦,以长江流域为箭,从京津冀、长三角到珠三角连成“弓背”,而箭镞的位置,正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带。

“坚持深耕上海,精耕细作长三角,挖潜长江经济带,进而辐射全国,这可以看成一个‘箭型’策略。”张为忠曾如是说。

如今看来,其“箭型”策略的战略意图与现实仍然存在一定的落差。未来,浦发银行如何协调资源,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在保证“箭镞”锋利度的同时,修复“弓背”,为“箭镞”进一步蓄能,也是张为忠为首的新领导班子需要直面的课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

相关文章

28个重点项目签约,常熟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城市建设 2025-04-04

V观财报|彭本刚再次出售德康农牧股份,套现超4000万港元 2025-04-03

深读|找回曾经的辉煌,张为忠与浦发银行的新路 2025-04-03

中药配方颗粒行业深度调整 多家上市公司去年业绩骤降 2025-04-03

四环生物:公司股票交易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