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个孩子”不是“护身符”
“还是个孩子”,长期以来,每当遇到涉及未成年人的问题,这句话经常会成为有些人挂在嘴边的挡箭牌。随着“熊孩子”惹事甚至违法犯罪的新闻不断出现,年轻网友也发出了“他还是个孩子,我也是爸妈的宝宝”“他还是个孩子,请别放过他”等网络段子予以回应。
“还是个孩子”,本是体现老一辈对年幼一代的爱护和宽容,却出现了被滥用的情况。有观点认为,“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正在伤害很多孩子。
问题出在哪?我们该如何卸掉“熊孩子”的这块“护身符”?

图源:视觉中国
一
“还是个孩子”,之所以让很多人绷不住,主要还是因为每当网友的神经被这句话刺激时,“熊孩子”和“熊家长”就会一起出现,而说出这句话的“熊家长”或许更让人感到无奈,仿佛是一种“护犊子式辩护”。
比如,在不少“熊孩子”与成年人的纠纷中,孩子的家长就会站出来,要求成年人让一让孩子,不要和孩子一般见识。在他们看来,是非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凡事都应该让着孩子,把传统文化里的“矜幼弱”错误地理解为单方面的宠溺和放纵。这种现象引发了网友的反感和吐槽。
还有些家长说这句话,可能是想为自己的失责辩护和开脱:孩子没教育好,不是家长的问题,是孩子还小,是当事的另一方还不够大度,不体谅家长的苦衷。其实这些家长也很清楚,一旦未成年人踩过界,民事赔偿是要家长承担的,所以就拿这句话来辩解。
此前就有新闻视频曝光家长带着的三岁孩子乱按电梯,当路人指责家长没有管教时,家长却说:“孩子小愿意玩,关你什么事?不愿意自己走楼梯去。”有网友直接在视频下面留言:“小孩不懂事,为何家长也那么不懂事?”
当然,“还是个孩子”这句话用对了情境也无可厚非。比如,当孩子没有达到高要求的成长预期时,家长可以用这句话为他们减压减负,也提醒自己不要给孩子过多与年龄不符的压力。
“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引发如此多争议,折射出不同群体所持有的不同社会心态。但有一点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社会秩序依赖于规则的确立,以及社会成员对规则的尊重。当“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总是被有些人拿来频繁进行道德绑架时,难免会引发公众的逆反心理。

图源:“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二
在互联网上,“还是个孩子”和“来都来了”“大过年的”等话语被网友调侃为中国“八大原谅”,而“还是个孩子”位居第一。这反映出一些现实问题应引起重视和思考。
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和家长在公共场所获得边界感?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不止或者做出突破公序良俗的举动,经常引发网络争议。对于公共场合待人接物应有的边界感,我们的家庭教育在很多时候强调得不多,同时多数公共设施,在硬件设置和管理引导上也存在缺位。家长面对孩子的出格举动既没有有效的引导办法,也没有硬件设施可以缓解依靠,最终只能搬出“还是个孩子”当救兵,显然不尽人意。
比如,家长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在下一代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如何当好家长也大有学问。“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行,都需要从小培养。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家长都是参与者和陪伴者。“还是个孩子”虽包含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之爱,但也不该被滥用,异化为道德绑架、纵容“熊孩子”的借口。
像此前一个短视频获得很多网友点赞,一个商场中,小男孩正在自行清理不小心打翻在地的粥。虽然工作人员称保洁会处理,但男孩妈妈却坚持认为孩子犯错就得自己承担。不少网友留言:“言传身教,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还比如,隔代溺爱的问题如何解决?当下,老一辈帮助年轻子女照顾孩子已成常态。都说隔代更亲,“熊孩子”的诸多出格举动,隔代溺爱是重要原因,长辈的纵容甚至成为“熊孩子”的底气。
不少长辈因为受教育水平和精力局限,很难给予孩子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交生活习惯。虽然年轻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但隔代亲的老年人与孩子互动的时间更多。如何为家中长辈补上这一课,值得研究。

图源:视觉中国
三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不只是单个家庭的问题。如何让“还是个孩子”中的孩子走出儿童成长的困境?让奉行“还是个孩子”的家长学会真正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有三对关系需要进一步处理和把握。
有爱与有教。孩子的成长,深深镌刻着原生家庭的印记。从家长的角度来说,须意识到“玉不琢,不成器”。正所谓“‘熊孩子’是惯出来的”,用“还是个孩子”找借口推卸责任,是对孩子的错误予以包庇、纵容,也不能真正体现家长的“舐犊之爱”,反而会害了孩子。
明代大儒方孝孺曾言:“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主动承担该承担的责任,通过宽严相济、奖惩分明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行为准则,在他们心中种下担当的种子。
个例与共性。“在公共空间,人们苦‘熊孩子’久矣。”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也可能深有体会。但当前一些自媒体把“熊孩子”现象当成流量密码,频频炒作,甚至将“熊孩子”现象和厌孩情绪挂钩,放大个别“熊孩子”的极端案例,挑动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孩子的厌恶情绪。这样的情况,显然背离了以广泛讨论解决“熊孩子”教育成长问题的初衷。
事实上,行为极端的“熊孩子”毕竟是个例。用理性的舆论引导家长教育好“熊孩子”,让更多人关注下一代健康成长等共性问题,才应是这类话题的价值所在,这也更有利于“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处罚与引导。在法律层面压缩“还是个孩子”的争议空间,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此前,最高法公布的数据显示,对于已满12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杀人、重伤害犯罪,2021年3月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共审结此类案件4件4人,犯罪人年龄在12至13岁之间,被依法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这说明,哪怕是未成年人,该惩处的也要依法惩处。
不过,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处罚,更在于引导。当前,针对未成年人的专门矫治机构力量还相对薄弱,一些“问题少年”得不到有效的教育矫治。曾有报道称,一名未成年被告人五次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但都没有得到实际执行。因此,最高法曾提出进一步推动独立的少年司法系统的建立,引导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问题少年”回头是岸。
在社会规则和秩序面前,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请别总将“还是个孩子”这句话当成开脱的借口。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