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2024—2035,“三农”干什么?怎么干?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指导农业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农业农村领域将发挥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


《规划》提出农业强国建设“三步走”的主要目标。

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到2035年,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到本世纪中叶,农业强国全面建成。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1









《规划》为广袤的乡村勾勒出发展蓝图。这份凝聚着党中央战略智慧的文件,在粮食安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作出系统性部署,标志着我国农业由“大”向“强”迈进的新征程全面开启。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农业强国战略的提出正是筑牢大国根基的关键抉择。对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始终是头等大事——碗里装的是自家粮,饭碗才能端得稳。连续10年产量超1.3万亿斤,2024年突破1.4万亿斤的成绩单背后,中国农业正经历从“大”向“强”的深刻转变。然而,当前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短板依然明显:耕地“非粮化”趋势仍存,种源“卡脖子”隐忧仍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待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是破解这些瓶颈的金钥匙。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夯实这个根基既是战略需要,更是民生所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资源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中国用多维度的系统布局,构筑起守护14亿人饭碗的立体防线。《规划》通过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强化储备调控体系、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等系统性部署,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从守牢18.65亿亩耕地红线到提升高标准农田质量,从实施千亿斤增产行动到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这些举措环环相扣,共同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科技创新是农业升级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预计突破75%,农业生产方式正从“靠天吃饭”向“科技兴农”转变。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作物育种、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差距,部分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


《规划》锚定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短板,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体系。《规划》将种业振兴置于突出位置,强调育种攻关和生物技术应用,着力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在农机装备领域,统筹推进高端智能机械与丘陵山区适用设备研发,破解农业机械化短板。同时深化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推动数据资源整合与智能化管理,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这一战略布局体现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决心。通过强化全链条创新体系,不仅能够补齐种源、装备等领域的短板,更将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产业集群。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规划》以全链条思维破解农业产业短板,针对加工流通短板和品牌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规划》强调完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推动加工环节向多元化、高附加值转型。通过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值,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更是突破传统农业“卖原料”被动局面的破题之举。在流通领域,《规划》着力构建覆盖田头到市场的冷链物流网络,通过健全田头冷藏设施与县乡村配送体系,优化产地集配中心布局,有效破解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难题。


针对乡村特色产业,《规划》提出做精种养业、创新特色手工业、深挖文化资源的立体化发展路径。筛选特色品种发展特色种养、培育乡村工匠激活传统工艺、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农文旅融合,这些举措打破了单一产业思维,推动农业向“接二连三”的复合型产业升级。值得关注的是,《规划》强调龙头企业带动与合作社联农机制,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这种产业化组织模式既保障了产业链稳定性,又让农民共享增值收益,为全链条升级注入了内生动力。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规划》以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通过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水价综合改革拧紧农业“水龙头”。在耕地保护方面,健全轮作休耕与污染耕地治理协同机制,既保障粮食安全又守住土壤健康底线。《规划》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维,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生态循环农业有机结合,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修复良性互动。通过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构建起“谁保护、谁受益”的市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更创新性地将生态保护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必将走出一条立足国情农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强国建设的真正成色,最终要体现在亿万农民绽放的笑脸上。《规划》明确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建立区域劳务协作平台,构建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帮扶产业体系,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农村居民并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既注重当前增收实效,又着眼长远能力培育,通过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倾斜配置,构建起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切实筑牢共同富裕的农业农村根基。


农业强国的时代画卷正在壮阔铺展。这份凝聚时代智慧的《规划》,必将书写出农业强国的中国答案,既有仓廪实、科技兴的“硬实力”,更有农民富、乡村美的“软实力”。沃野田畴间,中国农业将在新时代释放破土拔节的生机活力。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周萃
编辑:杨致远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文章

从“垃圾围村”到“和美乡村”:吴堡县三维治理破解环境整治困局 2025-04-15

邮储银行:出台18条举措 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4-14

农特产品搭上沪明对口合作“直通车” 2025-04-13

走进长春!120个网红打卡地之德惠市惠发街道永生村 2025-04-13

民政部等11部门印发方案 精准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妇女困难群体 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