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麦西来甫(国家一级编剧家公丕才)
刀郎麦西来甫
沙漠边缘的葡萄架下
刀郎人已经唱了三天跳了三夜
核桃木的卡龙琴声音变得嘶哑
达甫鼓的羯皮把手震麻
年年八月丰收的季节
刀郎人家都是这么庆贺
男人的歌声疯狂了村庄
女人的腰肢扭来了月亮
所有的乐器都加入了合唱
枯死的胡杨依旧站在地上
沙海里生生不息的刀郎
还在对着天上的安拉歌唱
啊,沙漠里的刀郎
永远不死的胡杨
2005年9月3日,于新疆麦盖提县羊塔克。
为促进边疆万里文化长廊工程建设。今年国务院文化部两次组织的西部采风团,深入新疆南部地区的阿瓦提、麦盖提、巴楚等地采风。这里是刀郎人的家园。9月3日,在羊塔克(维吾尔族语,意为一万株胡杨)村,我们去麦盖提县的采风小分队应邀到一户刀朗人家(肉孜·克里木)作客,参加麦西来甫歌舞晚会。
据我所知,刀郎一词最早的含义,应该是地理概念。在遥远的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有一条由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和田河汇成的塔里木河。我国和国外许多著作中,都将塔里木河两岸广大地区称为“刀郎地区”。后来,生活在刀郎地区的维吾尔人,就纷纷自称“刀郎人。”刀郎,亦常被音译作“多浪”、“多郎”。在维语中是“一堆一堆”的意思。对于“刀郎人”的渊源有多种不同说法。目前,较为大家认可的说法,是13世纪蒙古帝国兴起之后,对当地难民和奴隶的统称。当时,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后,封地分裂为许多互不统属的小王国。他们相互征战,大量掠夺贫民为奴,充实自己的军队,刀郎人就是一时期产生难民和奴隶。最初“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
后来,刀郎人,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纷纷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流浪生活。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称谓。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与大自然作着不息的抗争,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在长期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到清朝初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刀郎人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已成显独特。
刀郎麦西来甫 (又称刀郎歌舞或刀郎赛乃姆)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和庆祝丰收的过程。先是悠扬的散板,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词,这是呼唤人们准备打猎。“奇克特曼”阶段的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是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向两边寻找猎物。男女成对舞蹈中女舞者时而高举右手,时而又高举左手,是为男猎手举着火把照明的动作。第二阶段“赛乃姆"中,舞蹈动作随鼓声变快转向激烈,两人忽而臂膀紧靠,忽而旋风似的散开,随即迅速回身,退步伫立,双手拉开似弯弓欲射,这是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所有舞者单独地时而向右、时而向左旋转,这个阶段被称为“色里热玛”。舞蹈中表现的狩猎活动是由男女配合共同完成的,表现了男女共同劳动中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比男耕女织的农耕民族的夫妻关系亲昵许多,也表现出了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紧密性和深厚的、默契的情爱。
在刀郎麦西来甫的民歌中,爱情往往是主要内容。如《旅人歌》中就有这样的唱词:你穿着雪白的裙子/镶着鲜红的花边/等待着心上的人儿/呆呆地坐着望眼欲穿/你穿着美丽的丝裙/手捧鲜花在门外留恋/热恋着心上的情郎/却掉进了灾难里面。 你是多么好的姑娘啊/就像含苞的花蕾一般/我想送一束花给你/又怕双手打颤……
刀郎人的性格纯朴、率真、坦荡、真诚,不畏艰苦、不图富贵,勤于劳作,好客热情。他们安于天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他们苦中作乐,无怨无悔度过人生。然而,自然环境的恶劣竟然孕育了刀郎人炽烈的歌舞。